在台北飞地书店偶遇巴奈
又拖延写博客了。但这次的经历值得一记。
一个月前在台湾游玩时,路过台北飞地书店,偶遇巴奈。
对飞地书店早有耳闻,知道这家书店会卖不同政见者、海外流亡人士写的书,有非常多的禁书,也会自己出版一些书。在台北停留一天,就顺便在吃完晚饭后去逛逛看。
书店在临大街的小巷之中。到了门口,发现玻璃门内坐满了人,似乎是正在举办活动。不好意思进去打扰,正在犹豫是晚些时候再来看看还是下回来台北再来,同行的朋友 @justkzoe@m.cmx.im 说:“是巴奈!” 我很不擅长记名字,“谁?” 友立刻答:“就是那个在金曲奖颁奖典礼上说‘不要忘记六四’的人!” 这时候我才想起来金曲奖颁奖典礼是有这么回事,有个模糊的印象,似乎是最佳台语专辑奖的获得人?
此时有一名店员推开玻璃门走了出来,邀请我们进去。我俩没想到会有这种好事,就进去了。很不好意思地挤入还有一些空间的第一排,店员帮我们添了座位。
巴奈在我们入座时对我们说:“是不是不知道我是谁。” 友答:“我十多年前就买过你的专辑。” 我自己则是确实不太了解,其实我并没有听过她的歌。
坐下来后才知道这是台语专辑《夜婆》的巡回音乐会,《夜婆》就是那张获得了第35届金曲奖最佳台语专辑奖的专辑。
巴奈解释着一些台语词汇的含义,也讲了歌词背后的故事,演唱了一首歌,之后就这么一首接一首地讲述、演唱了下去。我不懂台语,连解释都似懂非懂,只留下“这些歌讲的是旧时代女性务农和生活状况”的模糊印象。
中场休息的时候补了票,票价约 $15 美元(新台币 NT$450)。在美国看惯了动辄上百美元的 live, 我们觉得这个定价简直太便宜了。
下半场开始了。巴奈说,听说了你们在门外的对话,“是那个在金曲奖上说‘不要忘记六四’的人”,在金曲奖上我当时看到35这个数字,我就在想什么跟数字有关,就想到六四了。这首歌是《32》。(第35届金曲奖是在2024年,刚好是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35周年。)
《32》的歌词(全文见文末),以日常的讲述开头,自然地承接到六四事件,对比非常强烈。巴奈的演唱也非常有力量。在听这首歌的时候,我的眼泪一直在流,不只是被歌曲本身打动,更想到1989年骑自行车去天安门的那个青年,说的那句 “It’s my duty.” 想到在独裁暴政下抗争的、追求自由的人们。观众席间也能听到其他人的抽泣声。一曲终了,巴奈看着我,对我说:“你哭了。” 我瞬间觉得有些尴尬,不好意思地笑。店员很贴心地递给我抽纸。
之后巴奈演奏完剩下的《夜婆》曲子,最后一曲是与她的伴侣共同演唱。
音乐会结束后,我和朋友试图挑选一些能够比较平安地带回中国大陆的东西,在专辑《夜婆》和书《巴奈回家》之间犹豫再三,选择了相对安全的《巴奈回家》。十分不能免俗地,请巴奈在书上为我们签了名。
离开书店后我才反应过来,那首《32》,其实是巴奈因为我们两人而特意唱的。巴奈想必是从坐在门口的工作人员口中听说了我俩的对话,才在这场《夜婆》台语巡回音乐会中,临场加了这样一首国语中文歌。
回住处的路上,友说之前她路过228公园,看到争取原住民土地权益的抗议帐篷,没有想到巴奈就在其中,而且抗议了将近7年。我们心生佩服。
回到住处后,依然觉得这是奇妙的一夜。2025年9月11日。
《32》的歌词是这样的:
三十二年前 我二十歲已經是個歌手 很愛唱歌
我生了一個孩子 現在也是二十歲
她也在上學 也愛唱歌
當時1989的六四
夜裡的孩子
哭泣的孩子
迷惘的孩子
三十二年後 我也半百了
很認真的生活 還在唱歌
我跟孩子說 天安門的那一夜
希望她要記住那一夜
當時1989的六四
還沒長大的孩子
夜裡哭泣的孩子
追求自由的孩子
過了這麼久 世界改變這麼多
大欺小的事情 一樣還是那麼多
孩子啊孩子 請一定要記住那一夜
請一定要記住 什麼是進步的追求
當時1989的六四
到現在還不被承認的孩子
到現在還不被承認的孩子
不能回家的孩子
死那麼多的孩子
夜裡恐懼的孩子
1989的六四
那年夏天 夜裡 在哭的孩子
在 YouTube 上找到了一个《32》的现场演出视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收听,音乐从5:12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