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vatar

相顾如相识 长歌来采薇

第11次搬家

5月初的组会上,大组老板说,我们部门今年很可能要远程工作到年底,建议 异地的 都跟家属团聚,机票买单程。最近坐飞机的人不多,风险不高。闻言心动,决定提前搬家。这是我此生的第11次搬家,在美国的 第4次搬家 兼 第2次横跨东西海岸 搬家。

如何在一周内卖掉你的车

在美国第一次卖车始末。

我的车是 2013 Volkswagen GTI. 我的卖车经历如下:

  1. 在 KBB 估值 $9200-$10800. 心里有数。
  2. 在 Shift 估值 $8100.
  3. 在 Vroom 估值 $9000.
  4. 在 Carvana 估值 $10300, 但是这个价格是 trade-in only.
  5. 开车去 CarMax 门店,现场检查后,估值 $8500.
  6. 跟 Carvana 联系,将 trade-in only 变为收购价。
  7. Carvana 上门取车,$10300 到手。
  1. 在 KBB 看估值,可以大致确认最高价。
  2. 在 CarMax 现场看车,可以大致确认最低价。
  3. 在 Shift / Vroom / Carvana 这几家看报价,选报价最高的。 以上的花费时间不会超过两天。
  4. 如果上一条的三家给的报价也低,比心理预期价格还要低,那就去跟 local 小 dealer 周旋吧。
  5. 如果时间很充裕,那就 Craigslist 找私人买家卖车吧。

由于种种原因,我需要在半个月时间内卖掉自己的车。

为什么我后悔买车

买车前,买车后,算一笔有车的账。

来美国之前,我就听说,“在美国,没有车寸步难行”,尤其是对在大农村读书的留学生而言。

来美国之后,周围的同学们逐渐都买了车,彻底结束了等公交车、夏日顶着烈日或暴雨、严冬迎着寒风或踏着积雪去超市买菜的日子。

吵过的架|要不要随夫姓

和 Hubby 吵过的架,一则。

和 Hubby 领证前,我们就讨论过我要不要改姓,随他姓。领证的时候改姓是最方便的,如果领证的时候不改姓、以后想改的话,就要跑更多的部门走更多的手续。

当我们可以买房了

和 Hubby 算了一下账,到今年年底,我俩能攒下 4 万刀。Hubby 说,这刚好够一个 20 万的房子的首付。我粗略计算,只要我们能在这 20 万预算里的房子里住够3年,买房就比租房划算。

我的家里物品很少

我一个人租住一室一厅的公寓。面积70平米左右。我在这个公寓住了9个月了。

跟“精致”完全搭不上边,陈设简单到简陋。只想看美图的不用往下翻了。

房型如图:厨房,卫生间,卧室,客厅,阳台。卫生间洗手台对面是衣帽间。带洗衣机烘干机(右下角蓝色浴缸左,“W/D” = washer/dryer),有洗碗机(左下角厨房,“DW” = dishwasher)。

2019 年找工作总结

我是2019年夏季毕业生,从2018年11月开始找工作,直到2019年5月毕业前几天,才找到了工作。 2019年春季学期,各种事情挤到一起,我既要教一门150人本科生的大课,又要忙自己的毕业论文,同时还在忙找工作。我的履历平淡无奇,读书期间也没有出去实习过,这是我的一块短板。唯一的工作经历是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去一家制造业公司实习了3个月。 就这样,在时间不够、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我问了几个学长找工作的心得。 一个学长告诉我,最有效的找工作方法是,列出自己最想去的10家公司,充分研究它们,然后一击即中。 我这样做了。然后发现没用。(注:其实很有用,只是当时的我并不这么认为。) 因为在“列出公司,充分研究”和“一击即中”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何况,“充分研究”,到底是要研究什么?我投的这10家公司,我大致了解他们的业务内容,知道他们的文化,明白他们想招什么样的人,然而在我提交了申请之后,一家都没有给我面试。 另一个学长告诉我,还是得海投。 于是我拉了一张 excel 表,列了公司名、职位名称、申请时间、申请状态、岗位描述链接、备注。有的公司申请起来麻烦得很,需要注册用户名和设置密码,我干脆把用户名和密码也一并贴在了这个 excel 表里。哪个职位给了面试,我就高亮这一行,被拒了就标红。 最后这张表有了121行,12个高亮,然后大片的红,和大片的无任何状态变化。也就是,我申请了120份工作,有12个面试,拿了一堆拒信,有一堆申请完全石沉大海。 直到五月六月的时候,我才拿到了2份全职工作和1份实习。 找工作过程中往往是人家还没把你否定,自己先把自己否定了。在找工作的那种焦虑的心情下,有面试就很好了,能拿到工作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这种时候就没必要再看被面试率和面试通过率了,能找到1份工作,就已经是100%的成功。 好多岗位描述,我看了觉得每一条都是在描述我,最后就是没有给我面试。我甚至怀疑,有些招聘广告,是给公司做宣传用的;或者,人员已经内定了,或许是发出来为了给在职人员办身份用的……等等等等。 我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我的简历,我自己改了一版又一版,我还把简历发给亲朋好友们,根据他们的建议又一遍一遍改;练习面试常见问题;面试前把面试官的信息查一遍;学习面试沟通方式。我也不知道做这些有多少用处,然而当时的我也只能做这些了。 我知道要去 networking 要 connection 要去求内推。然而我也不认识几个人。认识的学长学姐们,他们工作的公司也没有新岗位,有的公司在重组、连自己都无暇顾及。LinkedIn 上给一些人发了 connect 请求,附了留言,也被忽略了。约到过一个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聊他的职业生涯、他的工作内容,聊完也没了下文。导师认识几个公司的人,其中一人帮我内推了,然后也没有然后了。 乐观点儿想,如果申请的工作被拒了,反而是好事。这不代表你不够好,只是代表你们不合适。 我也很难说,能找到工作,到底是靠什么。我觉得是靠缘分。 恰好有一个岗位是真的在招人,恰好你是应聘人里最合适的,这么多恰好的发生,当然是缘分了。 没有缘分也要创造缘分的方法,除了让自己更符合招聘要求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方法了。但完全符合招聘要求,对自己而言就是最好的选择吗?把要求里的那些东西都学会了,就能拿到这份工作吗?也未必。 在找工作上花太多时间,得不偿失;为了拿下面试而学习,因小失大。归根结底还是得搞清楚,你是怎样的人,你想做什么,你喜欢做什么,你是怎样看待工作的,等等等等。不然找到工作之后,做得不开心,还是得辞职,还是得重新找工作。关键的还是在一个领域内积累知识,增长技能,做到领域内的平均水平之上,打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慢慢成为自己领域内的好手乃至专家,被人看到你的存在。这才是永远有工作可做的万全法。 P.S. 我今年重新开始找工作。找到之后再把新知和新的感想写一篇总结。谢谢期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最近很多学校停课,公司鼓励在家工作。我和 Hubby 在考虑飞到彼此身边。 我们想的是,如果现在不飞,过几天情况严重了境内航班可能会取消,下次见面不知道会是几个月之后。更悲观的想法是,如果现在不碰面,也许以后我俩就再也碰不了面了呢? 首先是谁飞的问题。我俩约定好,去年是我飞,今年是他飞。然而加州疫情更严重,他来的话可能是暴露在更危险的境地,所以应该是我飞。 但细想也许也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他飞加州,他所在的机场更安全,同一班飞机上的人也许也更安全,落地三藩国际机场之后,出机场时又不会接触机场工作人员,所以也更安全;只要他一出机场,我立刻接上他,我们立刻回家不外出,理论上很安全。相反,如果我飞,从三藩国际机场起飞,过安检时三藩的工作人员是潜在的危险因素,同一班飞机上的人可能接触过更多的潜在感染者,如果飞机上有一个乘客已被感染,那这个乘客座位附近的几个人被感染的概率非常高。 为了躲避严重的疫情而前往安全的地方,反而可能在躲避的路上被感染。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就讽刺了。 何况官方信息也是,减少所有不必要的国际和境内飞行。 我去见 Hubby,这算不算“不必要”?保险起见,我最好还是不要飞了。 于是我们想到其实可以开车。开车就杜绝了飞行相关的隐患。从美西开到美东,不紧不慢一星期。我就当是休假了。然而我没有开过长途,最长开车时间是6小时,这一路应该会很辛苦。Hubby 笑,“一路上出车祸的概率都比被感染要高。” 确实是。 我问他,你觉得高速公路会封吗?他说,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应该不会封。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可是这次也是新情况,谁也不知道。 其次是,就算是我顺利到达东部和他会合,如果他还要继续去公司上班,那也没有用,如果他倒下了,我肯定也倒下了。 我们的结论是,我们会合,在彼此身边,精神上会好很多;我们各自在自己家呆着,健康上会安全些。安全起见,我们还是不会合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在这头,他在那头。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果你的工作也使你抑郁了

我这里有 治标不治本 和 治标治本 的方法。

如果你的工作使你抑郁了,那么让你从抑郁中走出来的最快的方法,就是辞职了。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说辞职就辞职的。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情况,个人账户里没钱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身份的压力,迫使人得硬撑着,撑到一个时间点。真正有破釜沉舟的勇气的人是少数,更多的“破釜沉舟”是因为当事人自己有破釜沉舟的资本。

我想留在加州的理由

国内有逃离北上广,美国有逃离加州。 留在大城市与回到小城市的对比,大家已经说尽了。我的看法是,各有各的好,个人有个人的倾向,选自己喜欢的就好。 我原本是没有倾向的。尤其是如今网络的方便,使得在哪里生活都差不多。在美国即使是大农村,基础建设与大城市也没有太大区别。于我而言,我的工作,在哪里都可以做;我的休闲娱乐,在哪里看书、看电影、玩游戏,都是一样的;一年也没有几次去大城市的需要,如果有想看的演出和展览,休两天假,开车去大城市看就可以了。 所以我原本的想法是,今后留在哪里,完全取决于我以后对形势的看法,是大概率走岁月静好派(留在大城市或者小城市对我来说没有区别),还是小概率走末日生存派(一出事大城市先沦陷,所以要跑路去深山老林)。 搬来加州大半年了,我对这个地方还说不上喜欢,但讨厌的点已经能说出一条:几乎每天都会在街上闻到的大麻味,实在是劝退。 最近的一件事让我彻底改变了想法。 最近 Hubby 想让我飞到他所在的东部小城,远程工作两三周。我觉得可以,也和老板打好了招呼。然后想到,我周六有大提琴课,我还是就去一周,周日去、周五回吧。又一想,不对,我还得每天练琴呢,课可以暂时不上,练琴可不能缺。 大提琴体积大,如果我把我现在租的琴带到东边去的话,需要给琴单独买一张往返机票。不如在当地租。 一查他所在地的琴行,没有任何现成的大提琴出租。唯一的有大提琴出租业务的一家琴行,也要等好久,从外地的琴行手里拿货。 如果我租的琴出了问题,所在地没有人能修。 如果我想买琴,要开车四五个小时去大城市买。 如果我以后想留在他所在的东部小城,那我根本找不到大提琴老师。想上个大提琴课,还要开几小时车,千里迢迢去上课。 乐器和其他可以自学的项目的不同是,几乎必然需要有老师在现场指点。 而大提琴又是偏冷门的乐器,不像钢琴和小提琴,学的人多、教的人多、遍地都是。 也就是在这时,我才看出了加州的好处。我开车30分钟内就有两家有大提琴出租业务的琴行,其中一家还是专业做提琴的琴行,店里有现成的等待出租的大提琴;店里就有制琴师,琴出了问题可以立刻修;如果想买新琴,店里就放着十几把新的大提琴,随时可以提货。店里提供了A4纸双面打印的大提琴老师列表,上面列有附近的几十上百个大提琴老师的名字和联系方式。 当我们在说“文化”的时候,我们是在说什么。我这才亲身体会到了。 先不说别的,单单是学大提琴这一项,就足以让我想要留在加州了。(其它大城市也可以。) 所以今年的目标是劝 Hubby 搬回加州来。 (最糟糕的情况大概会是—— Hubby:“不,我坚决不回加州。大提琴和我,你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