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vatar

相顾如相识 长歌来采薇

我去年的找工作总结

我是2019年夏季毕业生,从2018年11月开始找工作,直到2019年5月毕业前几天,才找到了工作。 2019年春季学期,各种事情挤到一起,我既要教一门150人本科生的大课,又要忙自己的毕业论文,同时还在忙找工作。我的履历平淡无奇,读书期间也没有出去实习过,这是我的一块短板。唯一的工作经历是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去一家制造业公司实习了3个月。 就这样,在时间不够、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我问了几个学长找工作的心得。 一个学长告诉我,最有效的找工作方法是,列出自己最想去的10家公司,充分研究它们,然后一击即中。 我这样做了。然后发现没用。(注:其实很有用,只是当时的我并不这么认为。) 因为在“列出公司,充分研究”和“一击即中”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何况,“充分研究”,到底是要研究什么?我投的这10家公司,我大致了解他们的业务内容,知道他们的文化,明白他们想招什么样的人,然而在我提交了申请之后,一家都没有给我面试。 另一个学长告诉我,还是得海投。 于是我拉了一张 excel 表,列了公司名、职位名称、申请时间、申请状态、岗位描述链接、备注。有的公司申请起来麻烦得很,需要注册用户名和设置密码,我干脆把用户名和密码也一并贴在了这个 excel 表里。哪个职位给了面试,我就高亮这一行,被拒了就标红。 最后这张表有了121行,12个高亮,然后大片的红,和大片的无任何状态变化。也就是,我申请了120份工作,有12个面试,拿了一堆拒信,有一堆申请完全石沉大海。 直到五月六月的时候,我才拿到了2份全职工作和1份实习。 找工作过程中往往是人家还没把你否定,自己先把自己否定了。在找工作的那种焦虑的心情下,有面试就很好了,能拿到工作就已经谢天谢地了。这种时候就没必要再看被面试率和面试通过率了,能找到1份工作,就已经是100%的成功。 好多岗位描述,我看了觉得每一条都是在描述我,最后就是没有给我面试。我甚至怀疑,有些招聘广告,是给公司做宣传用的;或者,人员已经内定了,或许是发出来为了给在职人员办身份用的……等等等等。 我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我的简历,我自己改了一版又一版,我还把简历发给亲朋好友们,根据他们的建议又一遍一遍改;练习面试常见问题;面试前把面试官的信息查一遍;学习面试沟通方式。我也不知道做这些有多少用处,然而当时的我也只能做这些了。 我知道要去 networking 要 connection 要去求内推。然而我也不认识几个人。认识的学长学姐们,他们工作的公司也没有新岗位,有的公司在重组、连自己都无暇顾及。LinkedIn 上给一些人发了 connect 请求,附了留言,也被忽略了。约到过一个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聊他的职业生涯、他的工作内容,聊完也没了下文。导师认识几个公司的人,其中一人帮我内推了,然后也没有然后了。 乐观点儿想,如果申请的工作被拒了,反而是好事。这不代表你不够好,只是代表你们不合适。 我也很难说,能找到工作,到底是靠什么。我觉得是靠缘分。 恰好有一个岗位是真的在招人,恰好你是应聘人里最合适的,这么多恰好的发生,当然是缘分了。 没有缘分也要创造缘分的方法,除了让自己更符合招聘要求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方法了。但完全符合招聘要求,对自己而言就是最好的选择吗?把要求里的那些东西都学会了,就能拿到这份工作吗?也未必。 在找工作上花太多时间,得不偿失;为了拿下面试而学习,因小失大。归根结底还是得搞清楚,你是怎样的人,你想做什么,你喜欢做什么,你是怎样看待工作的,等等等等。不然找到工作之后,做得不开心,还是得辞职,还是得重新找工作。关键的还是在一个领域内积累知识,增长技能,做到领域内的平均水平之上,打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慢慢成为自己领域内的好手乃至专家,被人看到你的存在。这才是永远有工作可做的万全法。 P.S. 我今年重新开始找工作。找到之后再把新知和新的感想写一篇总结。谢谢期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最近很多学校停课,公司鼓励在家工作。我和 Hubby 在考虑飞到彼此身边。 我们想的是,如果现在不飞,过几天情况严重了境内航班可能会取消,下次见面不知道会是几个月之后。更悲观的想法是,如果现在不碰面,也许以后我俩就再也碰不了面了呢? 首先是谁飞的问题。我俩约定好,去年是我飞,今年是他飞。然而加州疫情更严重,他来的话可能是暴露在更危险的境地,所以应该是我飞。 但细想也许也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他飞加州,他所在的机场更安全,同一班飞机上的人也许也更安全,落地三藩国际机场之后,出机场时又不会接触机场工作人员,所以也更安全;只要他一出机场,我立刻接上他,我们立刻回家不外出,理论上很安全。相反,如果我飞,从三藩国际机场起飞,过安检时三藩的工作人员是潜在的危险因素,同一班飞机上的人可能接触过更多的潜在感染者,如果飞机上有一个乘客已被感染,那这个乘客座位附近的几个人被感染的概率非常高。 为了躲避严重的疫情而前往安全的地方,反而可能在躲避的路上被感染。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那就讽刺了。 何况官方信息也是,减少所有不必要的国际和境内飞行。 我去见 Hubby,这算不算“不必要”?保险起见,我最好还是不要飞了。 于是我们想到其实可以开车。开车就杜绝了飞行相关的隐患。从美西开到美东,不紧不慢一星期。我就当是休假了。然而我没有开过长途,最长开车时间是6小时,这一路应该会很辛苦。Hubby 笑,“一路上出车祸的概率都比被感染要高。” 确实是。 我问他,你觉得高速公路会封吗?他说,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应该不会封。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可是这次也是新情况,谁也不知道。 其次是,就算是我顺利到达东部和他会合,如果他还要继续去公司上班,那也没有用,如果他倒下了,我肯定也倒下了。 我们的结论是,我们会合,在彼此身边,精神上会好很多;我们各自在自己家呆着,健康上会安全些。安全起见,我们还是不会合了。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在这头,他在那头。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果你的工作也使你抑郁了

我这里有 治标不治本 和 治标治本 的方法。

如果你的工作使你抑郁了,那么让你从抑郁中走出来的最快的方法,就是辞职了。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说辞职就辞职的。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情况,个人账户里没钱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身份的压力,迫使人得硬撑着,撑到一个时间点。真正有破釜沉舟的勇气的人是少数,更多的“破釜沉舟”是因为当事人自己有破釜沉舟的资本。 一边硬撑着当前的工作、一边找工作,找到了就辞职,这是好办法。但问题是,你怎么保证新的工作不会使你抑郁、今后就不会遇到类似的致郁情况? 我去年就陷入了这种境地,我把当时的心路历程写在了日志里,《心理咨询与大提琴课》这一篇。简而言之就是,我因工作而抑郁,因各种原因不能立刻辞职,放弃了见心理咨询师,自己看心理相关书籍让自己稍微好一点,但看书没有把我解救出来;最后决定做一件等了很多年的事情——开始学大提琴,这个新的爱好,成功转移了我的注意力,把我从工作带来的损耗中解救了出来,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开心。 然而说到底,新的爱好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是缓兵之计,只是为了帮我挨过这段日子,让我在辞职前过得不那么痛苦。 治标治本的方法,永远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一劳永逸的方法是,完完全全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有哪些弱点,什么情况下自己开心、有多开心,什么情况下自己不开心、有多不开心,等等等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其它问题都是小问题。接下来就好好地设计自己的人生。 这些问题很难,而且难以短时间内弄清楚,我现在还在摸索。 在我摸索的过程中,我偶然间发现了之前思考方向的盲点。那就是,我抑郁了,我让我老板知道了吗?我让我老板的老板知道了吗?就算我已经打定主意要辞职,我在职的这段期间,我寻求过他们的帮助吗? 我没有。我没有。我没有。 为什么不呢? 我之前为什么不寻求帮助呢? 于是我列举了我之所以抑郁的方方面面的原因,然后鼓足勇气,去找老板谈了。

我想留在加州的理由

国内有逃离北上广,美国有逃离加州。 留在大城市与回到小城市的对比,大家已经说尽了。我的看法是,各有各的好,个人有个人的倾向,选自己喜欢的就好。 我原本是没有倾向的。尤其是如今网络的方便,使得在哪里生活都差不多。在美国即使是大农村,基础建设与大城市也没有太大区别。于我而言,我的工作,在哪里都可以做;我的休闲娱乐,在哪里看书、看电影、玩游戏,都是一样的;一年也没有几次去大城市的需要,如果有想看的演出和展览,休两天假,开车去大城市看就可以了。 所以我原本的想法是,今后留在哪里,完全取决于我以后对形势的看法,是大概率走岁月静好派(留在大城市或者小城市对我来说没有区别),还是小概率走末日生存派(一出事大城市先沦陷,所以要跑路去深山老林)。 搬来加州大半年了,我对这个地方还说不上喜欢,但讨厌的点已经能说出一条:几乎每天都会在街上闻到的大麻味,实在是劝退。 最近的一件事让我彻底改变了想法。 最近 Hubby 想让我飞到他所在的东部小城,远程工作两三周。我觉得可以,也和老板打好了招呼。然后想到,我周六有大提琴课,我还是就去一周,周日去、周五回吧。又一想,不对,我还得每天练琴呢,课可以暂时不上,练琴可不能缺。 大提琴体积大,如果我把我现在租的琴带到东边去的话,需要给琴单独买一张往返机票。不如在当地租。 一查他所在地的琴行,没有任何现成的大提琴出租。唯一的有大提琴出租业务的一家琴行,也要等好久,从外地的琴行手里拿货。 如果我租的琴出了问题,所在地没有人能修。 如果我想买琴,要开车四五个小时去大城市买。 如果我以后想留在他所在的东部小城,那我根本找不到大提琴老师。想上个大提琴课,还要开几小时车,千里迢迢去上课。 乐器和其他可以自学的项目的不同是,几乎必然需要有老师在现场指点。 而大提琴又是偏冷门的乐器,不像钢琴和小提琴,学的人多、教的人多、遍地都是。 也就是在这时,我才看出了加州的好处。我开车30分钟内就有两家有大提琴出租业务的琴行,其中一家还是专业做提琴的琴行,店里有现成的等待出租的大提琴;店里就有制琴师,琴出了问题可以立刻修;如果想买新琴,店里就放着十几把新的大提琴,随时可以提货。店里提供了A4纸双面打印的大提琴老师列表,上面列有附近的几十上百个大提琴老师的名字和联系方式。 当我们在说“文化”的时候,我们是在说什么。我这才亲身体会到了。 先不说别的,单单是学大提琴这一项,就足以让我想要留在加州了。(其它大城市也可以。) 所以今年的目标是劝 Hubby 搬回加州来。 (最糟糕的情况大概会是—— Hubby:“不,我坚决不回加州。大提琴和我,你选吧。”)

写在28岁

小女子年方二八。

伟大的摇滚乐手都死在27岁。平凡的我苟活至今。 过了25岁,我就放弃了使用我国的记岁法,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实岁计数法。自欺欺人地想,这样就可以让老去的步伐变得慢一点。 我国的记岁法,也就是虚岁,不存在“零岁”的概念,出生就是一岁,每逢正月初一则加一。如果哪位宝宝赶上腊月三十出生,出生的这天腊月三十,是为一岁,过了除夕夜,第二天,这位宝宝就已经两岁了。 而国际的记岁法,也就是实岁,出生就是零岁,每逢生日则加一。 费这些篇幅讲虚岁和实岁的区别,是因为,我在27岁的最后一天、即将28岁的时候,因为用了太久的虚岁计数法、忘记了我已经用上了实岁计数法,我误以为,我在这世上,不过活了26年多、马上27年。最后终于反应过来:我28岁了,已经在这世上活了28年,我虚岁已经29岁多了。于是今年这个生日过得,仿佛我不是大了一岁,而是凭空多了两岁(从27到29),惊到了我。 最近大家在回忆时代的眼泪。我想起我12岁那会儿,爱跟网友在网上聊天室瞎聊天,跟人报年龄的时候,我总说自己是16岁的高中生。我的童年小伙伴也爱跟网友在网上瞎聊天,她跟我就不一样,她报年龄自称是19岁的大学生。 那时候我就问她,19岁?为什么是19岁啊?19岁,好遥远。19岁,也太老了吧。 这才知道,哪怕是最亲密无间的小伙伴,对年龄概念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等我真的到了我谎报的年龄 16岁 的时候,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我活不过20岁。 我完全没有对20岁以后的人生的实感或设想。未来是空白一片,那它可能就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应该是活不过20岁的吧。 等我到了19岁,“活不过20岁”的感觉消失了,新的奇怪的想法取而代之:40岁以后的人生有什么好活的?我39岁的时候就自我了断吧。 19岁那年,有一个姑娘,和我许下了一个20年的约定。从此之后,“40岁之后不值得活”的想法也消失了,39岁之后的人生变得令人期待了起来。 我属于同龄人里比较晚熟的。读大学的时候隐隐感觉到,我的心理年龄大概比同龄人小三岁。 二十几岁不经得过,还迷茫着,还踟蹰着,日子已逃去如飞了。 到了28岁这个年纪,我才开始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开始认识自己是谁。而这些目前的认知,也会在几年后被更新。 怎样度过这一生,把时间分配在哪里,怎样让自己更开心,想完成怎样的理想…… 过去我只在迷茫的时期会考虑这些问题,今后我想要有更多的自我觉察。 伟大的摇滚乐手都死在了27岁。他们伟大,不是因为他们死在27岁。他们如果活到28岁,大概率会继续伟大下去。 平安活到28岁的我,大概率会继续平凡下去。平凡是好事,平凡意味着世界对我没有期望,意味着我可以过任何一种令自己开心的人生。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28岁的我,你想要怎样度过这个 对世界而言平淡无奇的、对你个人而言独一无二的人生啊?

如何在工作场合更好地呈现自己

“人们会忘记你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你带给他们的感受。”

我一直在有意避免性别对立,也避免性别刻板印象,但以下情况又的的确确是真实而普遍地存在着的:

和大提琴的50天

我的大提琴学习记录,第一章。

我想学大提琴由来已久。每当有人问我为什么想学大提琴,我总给不出一个确切的答案。想学的理由,也许是因为年少时看的电影《她比烟花寂寞》,也许是因为高一时看的电影《入殓师》。也许只是因为,大提琴手只需要坐着拉琴,看上去没有拉小提琴那么累。 迟迟不学,是因为在等,在等自己工作稳定,在等自己有闲心、有闲钱。而2019年下半年,我终于醒悟:不要等。想做什么,就立刻去做。 寻找老师 于是11月开始找大提琴老师。先在网上看了一下大提琴老师们的联系方式和课时费,翻完了搜索结果前好几页,也看了 craigslist 和 yelp, 看完只觉得无从下手。同时因为网上给的信息列出的课时费相当高,一个课时的费用在80-100美元左右,超出我预算。于是我开始考虑价格更实惠的远程上课。在一个网站上填写了信息,系统帮我匹配了一个在芝加哥某乐团的大提琴老师。跟这位大提琴老师视频咨询,了解到了远程学琴的利弊,也知道了一些租琴注意事项。在这位大提琴老师的推荐下,得知了附近可以租琴的提琴行。 选琴 前往这家琴行,了解了具体的租琴情况。入门琴的音质差一些,演奏级的我暂时也不需要,所以我把目标锁定在中档琴上。中档琴每个月租费50刀,加税,加5刀维修(保险)费,每个月差不多60刀。如果在它家租琴一年以上(比如12个月,600刀),以后如果从它家买琴(假设3000刀),之前交过的所有租费(600刀),都会被当做已经缴纳过的费用,所以只需要付剩下的部分(3000-600=2400刀)。 当时琴行里所有中档大提琴都被租出去了,我在 waiting list 上登记,排在我前面的还有两个人。12月10日,终于等到琴行给我打电话,排到我了,我可以取琴了。 2019年12月12日,去琴行学习了大提琴的收放和拿取、琴的保护和保养,签合同,留下信用卡信息方便琴行每月扣租金,把琴带回了家。大提琴的尺寸很神奇,刚好能在我的车后座放得下。 在琴行还学到了一点,那就是,在网上闷头瞎找大提琴老师,不如去琴行问问。琴行一般都有各个乐器的总结好的最新的老师的联系方式列表。 确定老师 关于远程上课,我也咨询了琴行的意见。琴行的人说,初学乐器还是有老师现场教比较好,等自己上手之后,可以再考虑远程。我觉得有道理,就暂时放弃了远程学琴的想法,开始找本地的大提琴老师。 联系了一个老师。12月14日,上了第一堂大提琴课。在上这堂课前,我还完全没有碰过我的琴。第一堂课先学持琴姿势,我有点怯怯的,怕碰坏了什么。老师说,抱着你的琴,它是你的好朋友。我试了一下,觉得不像是拥抱好朋友,而像是从背后环抱爱人。 我乐器零基础。老师说,零基础最好,零基础意味着没有错误,纠正已成习惯的错误才最费心。这让大龄无基础学琴的我有了很多信心。 同时还联系了另外一个离家很近的老师,12月17日,和这一位老师上了试听课,我的第二堂大提琴课。 最终我在这两个老师里选择了第二个。第一个老师离我上班的地方近,原计划下班后去学琴,后来作罢,因为这个老师跟我唯一重合的时间是工作日下午5点到6点,我得下班后去上课,而上完班已经很辛苦了,学琴效果可能不好。第二个老师刚好周六上午11点有一个空位,时间不早不晚;离我家又近;而且这位老师是女性,共处一室时我更有安全感;她教学过程也比第一位老师细致。我很满意,希望赶紧开始正式学习,也就没有继续找其他老师。我的大提琴老师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这就是我和大提琴的两天。接下来我飞到东部休寒假,把琴留在家里(白白付了租金)。直到1月11日,才终于第三次摸琴,开启了有大提琴每日相伴的日子。到今天,刚好差不多50天。 七节大提琴课 每周六,大提琴课的那45分钟,就是我一周里最开心的时刻。 第一节课,也就是试听课,学了琴的结构、持琴姿势、右手握弓姿势、左手姿势,拨奏,拉了空弦,学了一点儿五线谱的基本概念,老师帮我贴了两条胶带定位左手的按弦位置,拉了《铃木大提琴》第一册的第一首,《小星星》。 拉的时候老师纠正错误,拉得没问题之后,老师给我钢琴伴奏,我俩顺利合奏完,这首曲子就算过。 第二节课,学拉《铃木大提琴》第一册的曲子,学C大调音阶。 第三节课,《铃木大提琴》第一册,D大调音阶。 第四节课,《铃木大提琴》第一册,G大调音阶。 第五节课,《铃木大提琴》第一册,揉弦。 第六节课,拉完了《铃木大提琴》第一册的最后三首曲子。感觉第一册最难的是 The Happy Farmer,终于终于可以拉好它了。 六节课的时间,拉完了《铃木大提琴》的第一册。 第六节课的后半部分,还拉了《铃木大提琴》第二册的前两首曲子,还有 170 Foundation Studies for Violoncello, Vol. 1 的前5首练习曲。 第七节课,A大调音阶,《铃木大提琴》第二册的第3首到第8首。 练琴 每晚练琴。我的练琴方式是,先把音阶走几遍,然后练曲子。 一开始不知道怎么有效练琴,按照自己的节奏在那里乱拉一气。 后来意识到节奏的重要性,放节拍器练。 我的《铃木大提琴》第一册的课本是带CD的,然而我并没有CD机,也没有光盘驱动,最后终于想到我可以在车里放。于是这个CD成为了我的车载音乐,已经专辑循环了无数遍。 再后来,我发现“喜马拉雅FM”上有《铃木大提琴》的CD,含示范曲目和伴奏带。真是太好了,以后买《铃木大提琴》教材就不用买带CD版本的了。于是每天上下班路上听示范曲目,回家后用伴奏带跟着拉。一开始原速跟不上,我就在 APP 里调播放速度,调成0.5倍速,练到能跟上后,调到0.75倍速,再练到能跟上后,再调回原速跟练。 学乐理 我之前受过的音乐训练只有(经常被砍的)小初高音乐课和参加过的合唱团,只识简谱,五线谱只知道“下加一线是do”. 为了看懂五线谱,我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除了做完了老师推荐的乐理教材 Fundamentals of Piano Theory 里的所有习题之外,我还在 YouTube 上关注了朋友推荐的“好和弦”频道。 因为想训练自己视谱的能力,我还在应用商店里找了一些训练 APP. 发现了一个很好用的 app, “Complete Music Reading Trainer”. 跟着它做了很多训练,现在能比较快地反应过来了。 (后来才知道看五线谱是有记忆口诀的。高音谱表,五线是"儿(E)歌(G)不(B)断(D)放(F)",四间是"脸"的英文"FACE"。低音谱表,五线是"根(G)本(B)的(D)方(F)案(A)",四间是"爱(A)吃(C)鹅(E)肝(G)"。英文版也有,高音谱表,五线是"Every Good Boy Does Fine",四间是"FACE"。低音谱表,五线是"Good Boys Don’t Fool Around",四间是"All Cows Eat Grass". 太机智了。) 做这个 app 的公司还做了另外一个乐理相关的 app,“Complete Rhythm Trainer”, 训练节奏感,也做得很棒。 其它 学琴并没有我想象中的贵。一节课45分钟,价格52.5刀。每个月我上三四节课,加上租琴费用的60刀,再加上教材费用,每个月250刀左右。 我用的教材有: Suzuki Cello School Volume 1(《铃木大提琴(第一册)》), Suzuki Cello School Volume 2(《铃木大提琴(第二册)》), 170 Foundation Studies for Violoncello, Vol. 1 (《大提琴基础练习曲170首(第1册)》), Klengel Technical Studies, Vol. 1: Violoncello (《克伦格尔大提琴技巧练习曲》), Fundamentals of Piano Theory (讲乐理的,虽然是教钢琴的,但没差)。 我现在的目标是,在一年后能拉好《天鹅》。

如何做一场有效的学术报告

最近参加了一个博后培训,更新了我对做学术报告的认识。把新知总结在这里。

读博期间我就明白,一场优秀的学术报告 ( presentation / talk ),应该做成 TED Talk 那种,幻灯片演示文稿 (slides) 只是帮助你呈现你想描述的东西,以图为主,让听众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听你讲一个故事。 最近参加了一个博后培训,又更新了我对做学术报告的认识。把新知加旧知一起总结在这里。 一场有效的学术报告,应该让大部分听众都明白你所讲的东西的80%,并且他们在一年后,还能想起来你所做的学术报告的一两个要点。 我总结成以下几条,让你的 presentation 更有效。 0. 好好想想,你想让听众记住哪一两个关键信息?你想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多余的话就不要说了。非关键的信息都可以省了。最多两个要点。

我的奶奶和他的姥姥

去年五月的时候,我终于忙完毕业答辩,得闲可以出门走走。刚好,我对象的妈妈要过50岁的生日了,她想搞得稍微特别一点,所以邀请了亲友一起去奥兰多的迪士尼乐园给她庆生,问我要不要来。我说好。 我和我对象,轮流开了两天的车,抵达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给他妈妈庆生的当天早上,我们在迪士尼的主题餐厅碰面。我和我对象以及他爸妈先到了,他的姨妈、他的表哥表姐等等也随后到了。而后出现了他的姥姥和姥爷。 我吃了一惊。跟大家打完招呼后,我跟我对象说悄悄话:“你姥姥姥爷,他俩怎么过来的?飞过来的?” 他答:“开车。” 我又惊讶了:“这得开多久?迪士尼里有他俩能玩儿的项目吗?” 他答,“七个多小时吧。有一些他们能玩儿的,他们以前来过几次,现在他们对迪士尼的兴趣不大,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们在这么大的太阳底下走太久。他们应该是在附近随便转转,明天就往回开。” 我更惊讶了:“他俩昨天开了七个多小时的车过来,就为了来吃今天这顿饭?明天就要往回开?” 惊讶完毕,落座。亲友们问起我的学业,恭喜我通过了毕业答辩。寒暄之后,他们天南海北聊了起来。我一时插不上话,就在座位上静静地等着开饭,看看周围的风景。 我的余光扫到了他姥姥身上。她看到了我,对我微微笑,慈眉善目。 我回以微笑。然后我突然就泪水湿润了眼眶,然后止不住的泪如泉涌。 我趴在我对象的胳膊上。他问我怎么了,递给了我纸巾。我哽咽道,“我奶奶从来没来过迪士尼。” 亲友们投来关切的目光,他替我解释:“她想念她去世的奶奶了。” 我的奶奶在去年一月的时候去世了。 我没能回去见她最后一面,也没能参加她的葬礼。葬礼后,我还没有回去过,所以也没能去她的墓前看看。 其实,从她查出肝癌,到治疗,到去世,再到现在,我都没有回去过。 我以为我把我所有的悔恨和思念都在她去世后的几天之内哭完了。 我的奶奶,像那个年代的所有奶奶一样,一生节俭清贫。刚上小学一年级没几个月,就辍了学回家干活。包办婚姻,嫁给了身为家中独子的我爷爷。年轻时每天下地干活,照顾一家人起居,后来专心照顾我爷爷,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 我的奶奶不爱花钱,不愿享受。她很少旅游。最远去过黑龙江,因为探亲;去过一次北京,因为探亲;去过省内的附近的一个旅游景点,是卖保健品的人组织的老人旅游团,免费的。 她的爱好是,在日复一日的早起买菜做饭、做家务、做午饭、做家务、做晚饭、睡觉之间的空档,看点儿电视剧。 她最怕浪费食物。剩饭剩菜都是她打扫干净的,“凑合凑合吃了”。而这也许正是她患上了肝癌的原因。 每次我带成绩单回家,她就会对我说,“以后能得着你的济,花我孙女给的钱”,每次说的时候都满脸骄傲。 直到最后,她都没能花上她的孙女,我,赚的钱。 我的奶奶何止是没去过迪士尼。 他的姥姥,像美国普通中产家庭的所有姥姥一样,一生宽绰富余。顺利读完大学,与《星球大战》系列电影里的角色 韩索罗 的饰演者 Harrison Ford 是校友。自由恋爱,嫁给了身为大学同学的他姥爷。年轻时做信息技术,后来专心照顾家庭,做了大半辈子家庭主妇。 她身体状况还不错,只是关节不是太好,不能做太多运动。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有车就哪里都能去。她每年都和他姥爷两个人开车去很多地方游玩。 她爱好烹饪,喜欢尝试新菜谱。喜欢科幻题材的小说和电影。 所以当我看到他姥姥在迪士尼乐园里,慈眉善目的,对我微微笑,我就泪如雨下。世上哪里有那么多公平。他的姥姥享受到的物质生活,我的奶奶拥有的已经打了折扣。他的姥姥拥有的精神生活,我的奶奶体验到的或许也打了折扣。个人的命运,敌不过历史的进程。 现如今,我的父母和他的父母,已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而我和他,也已几乎是同一个人。我们学同样的知识,有相似的观念,看同样的动画片,玩同样的游戏,用同样的商品,有同样的消费习惯。 差异的湮灭,也许是进步,也许什么也不是。我的奶奶没去过迪士尼,没享受到我们现在能享受到的一切,我心疼她过了太多苦日子,而她也许从未觉得苦,她自有着一套她自己的生活智慧。而我们的日子,看似物质精神双丰盛,也自然有我们的苦法儿。 在宇宙洪荒面前,谁还不是蝼蚁呢。

心理咨询与大提琴课

痛苦应当被避免,还是应当被克服,这是一个问题。

避免掉的痛苦,很可能还会换种表现形式回来,纵然逃过去一时,总有要面对的一天;克服掉的痛苦,也许会像他们说的那样使人变强,也许让人回味起来苦涩、在深夜时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