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30 平米内生活
因为喜欢极简主义,我一直对小房子情有独钟。之前一直没有机会,也没有看到合适的房型。在美国,30 平米左右的小公寓确实少见,但在世界其他地方,这类小户型非常常见,比如日本、香港、新加坡以及欧洲的一些大城市。在决定搬到西雅图时,我偶然发现这里也有一些小型 studio. 这种小公寓甚至有一个专门的搜索关键字: micro-studio(微型公寓)。
搬到西雅图后,我先后尝试过两个小 studio —— 一个 245 sqft(约 22.8 平方米),一个 310 sqft(约 28.8 平方米)。虽然面积小,但对我来说却刚刚好。
245 sqft loft 小公寓
我在西雅图的第一个住处,是一个 loft(阁楼式公寓),楼上是卧室(约 45 sqft),楼下是客厅、小厨房和卫生间(约 200 sqft),楼上卧室和楼下客厅通过立梯相连。总面积不到 250 sqft,但对于物品不多的我来说,正好能把生活需求压缩在这片小空间里。
选择这个小公寓,是因为我很想尝试 loft. 但是搬进去的第一天,我后悔了:因为恐高,我第一天晚上没敢爬上楼梯。后来慢慢适应,我才逐渐习惯了爬梯子。
值得一提的是,公寓官网显示我的这个房型是 ADA 友好户型,虽然楼下设施符合 ADA 无障碍标准,但楼上卧室通过梯子相连,对行动不便者并不友好,对他们来说楼上只能闲置。
住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空间里收纳和安排生活。搬入前,我就在平面图上规划物品摆放;搬入后,又多次调整布局。因为物品少,每次改变布局就像是在玩乐高拼图游戏。
这个小公寓也成为了朋友们的旅游(划掉)参观胜地。她们在得知我住在 245 sqft 小公寓之后都十分好奇想来参观,来参观时都对爬梯子上二楼跃跃欲试,并且爬上二楼俯瞰一楼和窗外风景。
不过,这个 loft 的缺点也很明显:顶层、没有空调、朝南和朝东的大窗户,让夏天室温达到 90°F(约 32°C)。手洗碗一年的经历也让我下定决心:以后只住有空调、洗碗机的公寓。
310 sqft 小公寓
有了居住在 micro-studio 的经验,我的选房目标,设置成了空间上限 350 sqft, 同时有空调和洗碗机。最终,我选中了一个 310 sqft 的小公寓:公寓配备了空调和洗碗机,甚至还有浴缸(虽然我不需要)。
相比之前,这里生活更加舒适:夏天不再闷热,有了洗碗机生活方便不少。也因为空间稍大,我还添置了电视和电视柜,可以用大屏幕打游戏。
为了增加储物空间,我购入了床架,把床底作为储物区;公寓没有自带衣柜,所以我用公寓自带的储物柜,再加上购入的小型衣架作为补充。
小公寓生活心得
小公寓生活的经历,让我对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空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小公寓有诸多好处:
- 打扫卫生非常简单。因为地面空间小,一周只需用拖把简单拖一次地,耗时不到五分钟;台面空间也小,简单一擦即可。
- 空间的限制,自然会让人只保留必要物品,减少了物品管理所需的精力。
- 激发创造力。比如,储物柜可以当作衣柜,也可以当作鞋柜;桌子既可以当作饭桌,也可以当作书桌;椅子是床头柜……
- 让人更愿意走出家门,探索外部的世界。
- 省钱。以西雅图的物价来说,普通 studio 的每月租金大概需要 1800 美元,1B1B(一卧一卫)大概需要 2000 美元,而 micro-studio 只需要 1500 美元甚至更少。而且因为空间小,还可以节省电费、家具费。
小公寓也有一些缺点:
- 招待朋友不够方便。曾经接待过朋友来留宿,虽然也住得下,有空间放下一张 Queen-sized 气垫床/床垫,但是活动空间明显受限。也曾经招待过朋友来家里吃饭,但是只能招待两人,再多就会觉得非常拥挤,吃饭也坐不下。好在这种小公寓,通常会有公寓楼内的公共活动区可以使用,稍微弥补了这方面的缺点。
- 心理空间分割有限,尤其是对远程工作/在家办公的人来说。如果说 loft 还是可以区分工作区和休息区,那么全部在同一层的小公寓就很难做这种区分:在桌子上办公,走两步(字面意义上的两步)就是床了,很容易中途放弃工作直接躺床上。
虽然现在我和室友共同居住在 1000 多平方英尺的屋檐下,未来几年也大概率不会再独自住小公寓,但我仍然常常怀念那些紧凑的小空间,以及在其中生活的独特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