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烫染小哥到北美PhD
对,我就是取了这样一个题目。毕竟我也知道这样的标题吸睛啊,点击率会高啊。
我大三转专业后,得知自己的新班级里有一个比我大三岁的同学,他的历程是高考结束后不想去读大学,于是去社会闯荡了两三年,发现学历还是必要的,又重新回学校参加高考,入学,跟我同班。
当时我就在想,我稀里糊涂误闯的地方,也许是别人认定目标后跨越艰难险阻看过无数美景后来到的地方。
然而这个同学的经历,与我现在一个友人的经历相比,是小巫见大巫了。
本文记录的,就是我身边的读书经历最曲折的友人的故事。
他与我研究生同校,比我小一届,但生日却大我一岁。
初中毕业,考到了全市最好的高中的最好的班级。
高中的压抑让他特别不开心。读了一个学期,因为一件事打架,被学校劝退。
PS:“一件事”——他想让坐在教室窗边的同学开一下窗户,同学没理,他走过去说麻烦开一下窗子,同学瞪了他一眼,于是他恼了,把同学打了一顿,同学住院了。
被劝退后他跟父母说,我出门了,最近不用找我。于是去了离家车程一个多小时的陌生的地方,找到了一个理发店,跟师傅说,我被劝退了,啥也不会,有吃的有住的就行,给你们干点活儿打打工。理发店就收留了他。
PS: 写到这里我懒得全部转为旁观者视角描写了。下面全都是对话形式。
我问他,日子过得是不是很艰苦,吃的住的还好吗。
他答,一开始挺累,扫扫地,帮人家订盒饭,后来他们有空就教教我,也就学会了,因为我年龄小,师傅和顾客们都挺照顾的,一个月能赚一万多。住的挺好,三楼,住了三个人,挺开心。
一万多?!我惊异。喵了个咪的我本科毕业的同学一个月也就五六千啊。请告诉我既然学历与工资不对等,去学校里求学是为了啥。但这个话题,需要另外开一篇文章来写。
他继续说,结果我父母还真的没找我。晃荡了一年,觉得还是得上个大学,就找了个高中挂靠了一下,自己学,自己复习,参加了高考。
我惊呆,这都行?我以为你没有高考呢。
他说,当然要高考啊。
所以我的这位友人,凭着初中毕业的学历,一个学期的高中学习,以及自己半年多的自习,就去参加高考了。
于是我问,考得咋样啊。
他答,最后考了400多分,还行。
我问,这相当于什么水平?我对其他省份的分数没有什么概念。
他说,二本多一点吧。
我又惊呆了,那是不是说,那些考到二本三本的学生们,平时也根本没好好学习啊。
他说,是啊。
我不禁感慨,本来青春期的时间利用率也不高,不如纯玩儿。
然后他接着讲,然后就去上学了,辽宁师范,专业是国际工商管理,因为他妈妈说,别的你学得啥样都没事儿,这专业有外教,起码能保证你英语还行。
我说,你妈妈好有远见。然后我算了一下,他相当于比同龄人少经历了压抑的高中,在这段时间初涉社会,并且省下来了一年。
他就去上学了,学了一年,觉得没意思。就退学了。又回家晃荡了一年,跟着到处出差的妈妈旅旅游,心情开朗了很多。他妈妈说,你这样也不是个意思,不如学点专业技能。
他觉得对,就去了个大专学校,学了半年的编程。他说,那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班里十五个人左右,小班上课,都是他这样因为种种原因没正常上完学的。早上八九点上课,到下午两三点结束,结束后大家一起去唱歌一起玩儿,也学习了,也玩儿了,很开心。
接着他就想明白了,想继续读书。他妈妈说,出国吧。他说行,就考了雅思,准备申请,来到了美国。
在美国一直过得很开心,于是一路读了下来。本科数学,读完后申请了应用数学的PhD并被ASU录取,也申请了我们学校的硕士。他爸跟他说,学数学的需要特别聪明的,不然没什么搞头。于是他就来了我们学校读硕士。
我问,那你这个硕士读得开心吗。他说,开心啊。我说,那你打算读博士吗。他说,打算。我说,要换学校吗。他说,不换了,我们学校挺好。我说,耶,我们又要做几年同学了。
以上。
小结他的历程,加上我的时间猜测,他的时间线大概是这样的:
91年(确定)出生
05年(猜测)读高一
05年底(猜测)辍学
06年全年(猜测)理发店打工,掌握染烫技术,月入一万
07年上半年(猜测)准备高考,6月份高考,400多分,考取辽宁师范
07年秋上大学(确定)
08年夏(猜测)退学
08年秋季至09年春,旅游了一年
09年秋季(猜测)专科学校,掌握编程技术
10年春(猜测)考雅思,留学申请
10年秋(猜测)美国读本科
14年夏(猜测)美国本科毕业,回家晃荡玩儿了一年
15年秋季硕士入学(确定)
PS 一开始我以为他是15岁读高中,算下来发现时间对不上。所以确定他是提早一年上学。这样时间就衔接了起来。另一种可能性是15岁读高中,但他高中开学没多久就退学,理发店打工也最多半年。总之时间还是可以衔接起来。
我评。
我一直很赞同的是他父母的教育方式,完全听任孩子的想法。后来一问,他父母U Washington Seattle毕业,是xx理工大学的教授,一个研究高分子材料,另一个我忘了。
我很欣赏他的生活态度和为人处世,也发觉生日相近的我们的性格的诸多相似处。
然而我也会想,如果他的父母不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如果他的家庭不足以负担美国本科四年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他可以这样潇洒吗。
我已经可以想象,如果他的材料丢到中介或是媒体那里,将会被如何包装:仅凭初中文凭,申请到美国高等学府;一手烫染技术,拿到美国应用数学博士全奖录取。
然而,如果真让一个初中毕业生,或者一个技校学生来走这条路,那多半是走不通的。芸芸众生能够在养家糊口之外,想要冲出阶级牢笼和自我设限的牢笼,对于国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能做的,也许就是学会知足(自我洗脑),拥有月入一万的小幸福,那也是一种活着的姿态。
如果承认阶级的存在,那么可以说,我的这位友人,只是在青春期内,偶然间到另外一个阶层去体验了一把,而那些生活,终究不是他本属阶层的既定人生。
然而这些也只是腹黑的那个我的想法。
傻白甜的那个我依然会说,天呀,你活得够潇洒,我也希望像你这样潇洒,真心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人生本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愿每个人都能走出自己的精彩。
当然我也明白,这是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有那么多人类,单单是活着,就已经耗尽他们的全力了。他们哪里有气力,去突破那些既存的条条框框呢。甚至,他们也意识不到限制住他们的那些条条框框的存在。
那些梦想、远方,美丽浪漫的词汇,还是会败给“一个月能赚一万呢”的现实里。
提笔写文章的人也多半清高浪漫,试图与物质划清界限,与现实地生活划清界限。有些话题一旦严肃起来讨论,往往吃力不讨好。
那我还是幽一默吧。大哥,你去的那家理发店,还招人不?
PhD不念了,去学个洗剪吹,也挺好。
嗯,这才是应当有的平等观。
(PS. 我拥有很多种观点。我能站在任何一个观点讲话。但我从来不站队。姐就是这么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