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节几想
(2013-05-04 22:35:38)
今天读完了韩寒的《我所理解的生活》,读了三分之二梁文道的《味道之第一宗罪》。两本书都四星推荐。
还买了瓶龙舌兰预调草莓酒,开瓶后尝了还不错,却在把瓶盖改回去时被割伤了手指。
还买了少年时期就想买的钢质小人儿,今天花了18块买了一个大提琴手。上图:
还想好了毕业时要怎么做纪念片的事,发在人人状态里了,如下:
我把毕业视频都想好了。就拍后街的大排档,炒河粉熏肉卷甜豆花香土豆香蕉牛奶燕麦粥样样都不能少,各家小饭馆的招牌菜尤其是拔丝红薯石锅鱼一个都不能漏,跟老板老板娘的亲切合照个个都要到场。托乐嘉的担担面素鸡面台湾梅子粉味鸡排还有麦香人家的北海道红豆括弧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要扛得住配角儿。最后来一个躺在砚湖周围大草坪上各色食物左拥右抱以及图书馆嘎嘣嘎嘣吃各路零嘴儿的全家福。最后给这片子取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不饿(二)青春”。
本来没有必要再开一篇博文来写最近的心得了,微博里三说两说基本凑齐。手机随时随地的便捷记录不是电脑能比拟的。
今天是青年节,应该写点什么。在回宿舍的一路上脑子里倒的确是文字乱跑,一坐在电脑前就又忘了大半。无奈手机当时没电,不然就可以像平时一样一有想法就立刻记录下来了,说出来或者写出来,都是凝结为文字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我喜爱并享受的。
思考的内容大概有,一个是今早的想通,发在微博里了,不再重述。简而言之,保尔柯察金那段名言前部分都是对的,我终于不再鄙视。人的一生的确应该那样度过。今天我第一次有了“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儿什么”的冲动,甚至一直反感的结婚生子也列在我的“活过的证明”计划中。 第二个是人生的意义。由于有了上一段的想通,于是我人生的意义(抽象层面上)也想通,那就是留下点儿什么。而具体执行层面上,还有待各个时期的自我去解释,去寻找,去确认。当然,我还是觉得life is meaningless,但作为脆弱个体,我需要这么一个“意义”来安慰自己的心灵。 第三个是青春。我总算发现自己没有青春了。不光是没有一个固定的人物(恋人或朋友)、事物(做过的牛逼或傻逼的事)来让我凭吊缅怀,而且也完全没有青春的心。严格意义的“青春”已经过了大半,但我确乎是把青春过成了中二与老年,青春特有的那些东西我似乎一个也没碰上。当然也许这又是我悲观回忆者的特质在歪曲自己经历事实的举例。
而后顺带为五四青年节做相应联想。高中历史课本曾让我落泪,是的,真的落泪了,两个事件: 一,五四运动。 二,巴黎公社。 这俩总归是有些相似性的。对于悲壮我始终没有抵抗力。对于热血与激情我也全无抵抗力。然后我就被感动地热泪盈眶了。
然而我自己的青春却始终没能让自己热泪盈眶。说到底还是主要由于自己大学四年的无作为,而这一点在我今天刚深刻意识到之后,必须要做出重大改变。
说起无作为,倒也不是。喏,怎么说都有几百部电影与几百本书的阅读量呢,怎么说都有几段感情故事呢,怎么说都有傻逼与二逼的情节呢。 但我仍然做不到乐观主义者的乐观回忆精神。 我估摸着自己就算做了些想做的事,也做到了些能做到的事,到了老的时候,回忆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唉,我这无聊无力无所为无意义的一生啊”。没办法,悲观回忆者。有这词儿不?好,我又创了一词儿。
2013.5.4 21岁的我是青年节,打算活出点儿青年的样子来 V for virgin 一切都还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