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录

那些生命中的软弱无力

目录

友人的外婆去世了。她哭得眼睛肿。一天没吃得下饭,吞咽都困难。她告诉我的时候是早上,我八点的课还没开始前。感到自己的安慰力不从心。

直到下午我忙完之后,下午三点去她家看她,给她带了高蛋白高热量的喝的。能做的只有陪伴,听她说话。直到四点,她停止了哭泣。我给她冰块消肿,眼睛看起来好了些。我们收拾,出门参加活动,吃喜欢的炸鸡块,各自回家。我说,随时联系我。

我知道那很难受。生活艰难,或早或晚都要经历死亡。可是,因为我没有经历过亲人的离去,所以其实我并不能设身处地地了解。

知道一回事的存在,与亲历过知道那回事的意味,是完全不同的。

这也就是所谓“听过很多道理,却不能过好这一生”。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沟渠,是无法用想象去准确填满的,也唯有用血淋林的现实才能来弥补。

 

昨晚又想起我喜欢的那个姑娘,我想起在我19岁那年她与我的20年之约。

于是同她聊起天来。几言不合,她说了句,你又不了解我。

这句话杀伤力太大。你是怎样知道我了解你多少呢。你又了解我什么呢。

跟一友人感慨了一句,“人和人到底能不能相互了解。”

他说,“不能。”

于是我回到了定义。“怎样才能算了解啊。”

他答,“都不算。”

顺带想起了廖一梅说的,“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我想了想,回了他一句,“能愉快地玩耍就够了。”

一个人如果想要被另一个人了解,就面临自我暴露的风险。你的心扉紧掩,我拿着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再想要去了解你,又能了解多少呢。我的心向你敞开,你没有了解的意愿,又于事何补呢。“你又不了解我”这句话,看似是责怪对方让对方背锅,实际上正反映出说话人本身的别扭,本质上是一种傲娇。

 

所以,我想说的是,每个人活着,都有那些被生命中的随机事件冲垮到软弱无力的时刻,都有那些由于经验的缺失所以无法共情的时刻,都有那些自以为是的时刻,都有那些试图打破沟通壁垒但是却无能为力的时刻。

再亲密的两个人,也是彼此独立的个体。

朋友,也只是朋友而已。

这世上并没有那么一个了解你的一切的人。包括你自己。

然而,即便如此,你的每一寸细微的感受,也并不特殊,它们都曾被人经历过,或者将被经历。

当我们都很老很老时,当我们有了无限的共同经历时,也许这时,才能构成完全沟通的可能吧。

 

生命就是充满了这么多的软弱无力啊。

还是让我们愉快地玩耍吧。

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