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录

谁给的摇滚之夜

目录

2011.4.30  20:41写成

二零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晚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个美好夜晚之一.地下酒吧.瑞士摇滚.与一女子素昧平生却很是投缘,一起疯狂三小时却不留联系方式,直接的挥手告别最是好.十二点在南京街头压马路走着坐着聊天闲扯与朋友一起.彻夜未归,在快餐店各种睡姿一宿,以及清晨醒来发现了安静而温柔的世界.

这是今晨手机按出的字,纪念。

许久没有敲打东西,已然忘记该如何讲述。开始发觉写字是件侵犯自我隐私的事情,便越发不愿再敲打。

今天来讲一个发生在地下酒吧的小小故事,昨晚。不会长篇大论。也请原谅我讲述的支离破碎。

放倒两把高凳,我和她一人一只。正对舞台,两米间隔。音响刚好在我们双耳效应的恰当位置。满世界的摇滚。耳朵里容不下其它的杂音,最细微最细微处是电吉他每个音符的颤音交叠。给我全世界的摇滚。

我对她喊:“你重拾电吉他吧!组个乐队!”她亦于灯光变换与满耳摇滚中对我喊,“我已经不是这个年纪了!”于是我们在Dyle的嘶喊中笑起来。

她说你看那个贝斯,可以给洗发水打广告的,头发怎么甩都没有头屑。我说你看后面那个吉他手,演奏的时候像幽灵,手指还有身体都是一跳一跳的。我们都说那个鼓手SKY像IT人士,那种每天对着电脑编软件的。我们还说那个弹断弦的吉他手,三十秒内换好弦,于是纷纷猜测以前是不是也在LIVE发生过类似的情况。这是近两个小时内我们的全部谈话,四五句话的样子。简单地喊出,简短的回应。陌生人之间恰到好处的距离。

这是夜间十点半钟的古堡酒吧,一个地下酒吧。这个瑞士的摇滚乐队Groombridge的演出高潮。豆瓣上对它的描述着实吸引了我,“古堡酒吧位于南京第一高楼绿地洲际酒店正对面,是由一位澳籍华人创立于1999年的酒吧,是南京唯一一家专门推广地下摇滚乐的酒吧,是唯一一家独具特色能代表南京文化的酒吧,是唯一一家10年来坚持自己的音乐风格路线,以‘视音乐为第一’为生存理念和目标的酒吧,是南京唯一一家音乐风格走在最前沿的酒吧,是南京唯一一家敢于不计成本的邀请北京、上海,乃至国际大牌DJ及乐队来做演出的酒吧,是南京唯一一家集音乐,现场乐队,艺术等等为一体的场所,是……它已经早已超出了酒吧的境界……古堡酒吧代表着南京一种欣欣向荣的文化……一种音乐的力量……”

夜间七点半,找到这个不起眼的CASTLE BAR,麦当劳旁边。招牌掩映在垂下的藤蔓中。下楼梯。未成年人禁止入内。小小的遗憾,十八岁前的确未去过酒吧。七点三十五,我向老板确认今晚的演出。在我正在考虑演出或者演唱或者摇滚乐队出现的措辞问题以及是否要谈及豆瓣同城活动时,坐在吧台旁的她帮忙解了围:“八点的那个乐队演唱。”我嗯了一下算是感谢。七点五十五,她拍拍我肩膀对我说,你现在坐的这个位置不好。于是笑着换了座位,她旁边。

中国乐队暖场时她笑说,我前两次来也是他们。经常来吗?不,我不是本地的。嗯。我从上海过来的。于是我惊奇,特意为了它?不,正好来南京,正好有这个演唱。嗯,你玩儿乐器吗。电吉他,学了一阵子,后来供起来啦。哈哈。

当习惯满世界都是摇滚时就不再担心耳朵的安危。撤掉轻按耳廓的手指,节奏跟起来,闭眼。

我喊,我从未听过这么大声的摇滚,电脑所有音量都调到最大也没有这个感觉,爽。她亦喊,要的就是LIVE的气氛。

好多的悲伤都在声音里埋葬了。用节奏与声音表达。用摇滚暂时遗忘。至少在摇滚时是快乐的,不必难过的,好多好多的事情都可以以后再说。你们的声音,我们的声音。发泄的一个出口。全世界的摇滚。音量的共振。灵魂的共振。

要签名吧。他们在收拾。人已散尽。向老板借了笔。纸是有的,赠品明信片是签名的好去处。于是两个人各种胡诌英语,Dyle,Samuel,Sky,FIBE,HESSTY,SILI。

要合影吗。算了吧。我们记得我们来过。所以走出。人手两张明信片,每张五个人签名,小小的战绩。

车站遥遥招手。最是美好的结局。以后我将会忘记这张脸,忘记这些琐碎的记忆。不会忘记有这么一个属于摇滚的夜晚,有一个女子的陪伴。

所以,是GROOMBRIDGE给的摇滚之夜。还有一个陌生人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