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笔与博客
大学毕业以前,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大学毕业以后我就没再用纸笔写日记了。
日常文字记录全部变成电子版,散落在各大平台。先是QQ空间,后来在人人网和新浪微博,再后来是豆瓣广播。2020年10月16日,搬家到长毛象,只在长毛象嘟嘟日常。
这一年我常在想,发布自己平时细碎的想法,除了做记录和满足表达欲之外,有没有其他意义。
在网上记录的内容也断断续续的。有时候一口气发布好几条,有时候又沉默很久。有些事情不适合公开说出来,记录在 evernote 里,大象不会忘记,我自己却忘了。回看自己的广播,有时间戳的那些日子似乎回想得起来;没有时间戳的那些日子,又逃到哪里去了呢。
神奇的是22岁以后日子过得飞快,每一天不知道在忙些什么。而22岁之前的日子似乎过得有迹可循,一分一秒花在哪里都看得见,每一天都是真实的,更为浓烈的。由此想来,写日记大概具有延时的魔法。
曾经坚定地走向电子化,想的是方便自己做内容检索。然而真的电子化后,我却很少用过检索功能。于是电子化记录对我再也没有了吸引力。我打算重拾纸笔,恢复写纸笔日记的习惯。
说来有点可笑。曾经认为用纸笔写东西最不安全,会担心被偷看。如今用纸笔写字却最令我放心:除非我愿意,否则没有任何除我以外的其他人会看到;内容不会存在于世界上的某台不受自己控制的服务器上、也不会以自己无法控制的形式流传;不会有人或者公司阅读或检索,个人信息也不会被当作商品售卖,更不会被推销广告。甚至,如果我想要永久地彻底地删除我写下的内容,只需要付之一炬。
年初时我写了这样一段话:
>今年我想减少发广播的次数。平时有什么想法,就攒起来,好好组织语言,尽量写成或短或长、或面向自己或面向读者的文章。广播写完发过就忘,经历过的事情也就轻轻带过,而写成文章则是另一回事了;广播时间线本身的性质,也决定了它无法被有效地检索。对抗碎片化信息的接收,从产出不那么碎片化的信息开始。
今年这一年在豆瓣上发日常广播越来越少,想法也都尽量攒成了文章。年初立下的 “2020年,我要在豆瓣写满52篇文章” 的 flag,最终还是倒了。我只写了32篇。最高产的一个月写了6篇,最低产的一个月一篇也没有写(见《我的2020豆瓣日记目录》)。虽然没能达成目标,但树立目标还是有用的,质量尚且不论,单看数量,比起2019年随心而动只写了8篇,我今年达成了 32/8=4 倍的进步。
我越来越倾向于写面向读者的文章。面向自己的那些无足轻重的事情,留在纸笔日记里,就可以了。
写博客也很多年了。一开始在百度空间,后来在网易博客,再后来注销了这些平台、把日志导入到 wordpress. 2017年起,我的重心逐渐转向豆瓣,后来只用豆瓣写日志了。2020年2月5日,豆瓣日记功能暂停使用,我重新启用了荒废很久的 wordpress 博客,好景不长,(因为没人看所以)没过多久博客又荒废了。计划自己建站,卡关在域名的确定上;同时也想尽量在豆瓣上多写点,争取把“2020年在豆瓣写52篇文章”的目标达成,买域名这件事也就拖延了下去。计划2021年搭成个人博客,用豆瓣日记做过渡。
2021年,回归纸笔,把琐碎留给自己;继续产出,成果发送博客。
我们博客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