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解剖书
(注:6/11/2017 翻出这篇东西来,把权限改为了公开。写它的时候我刚上高一,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回头看看,十年前的我,也像现在的我一样,生活在条条框框之中。那个时候的我,能看到的很有限;目所能及的,也尽是悲哀。如今我依然糊涂,依然混乱,但终会有与自己和解的一天。) “怎么了?” “病了。” “哪儿病了?” “心。” “心脏病?不会吧,小小年纪。” “不是。是心理病……”
病人一号——我 我一直相信我有病,并且病得很重。但我相信自己没有疑心病。 我觉得我最需要做的就是立刻去医院进行全身检查,一个毛孔一个细胞地检查。要知道,这是原则问题。我对原则问题一向很严肃,现在也一样。 不过要说心理上的疾病,也就是“心理变态”,我相信我是有的。能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的人是稀有动物,所以我把自己当成国宝级人物。 我的心理变态源自自己太过追求完美。这是我由细节分析到整体苦思冥想一个月得到的结论。 用一个美好的形容词来形容一个人,大家就会对此人产生好感,而如果这形容词之前加一个“太过”之类的带有责备的字眼,那么印象就会大打折扣。我相信这有如在“是”前面加“不”字后就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意思。 我知道我其实是在自我美化并且努力躲开大家的诘责。没有谁会说“哎,丫头片儿,追求完美是个大错呀,严重影响人类的进化”之类的。诘责是很伤人的。为了躲开,说自己是“太过追求完美”不失为明智之举。当然我知道有其它对我不利的说法,比如“吹毛求疵”。 但太过追求完美造成什么后果,正常的人以正常的思维进行正常的逻辑判断就可以直接得知正确的结论——痛苦。大凡是“病”,就会令人痛苦。而有心理疾病的人,则要承受双倍的痛苦。 我总是为心中一时热情构建雄伟的计划、做着做着就把别的工作一溜儿做了、等到终于要着手于原打算做的工作时又由于各种原因半途而废、自己陷入自责但又改变不了自己。我的青春就浪费在这轮回之中——太过注重每一个细节结果导致在有限的生命中做不成整体。 我不得不承认,我对自己充满了深切的同情。 村上春树在书里说,不要同情自己。所以我觉得应该改变自己。 但我是改不了的。有句难听的话是“狗改不了吃屎”,虽然我怀疑过狗是否吃屎这一原则性问题,但潜意识里似乎是承认了。我找到自己改不了的原因,是自制力差。我很满意“自制力差”这一评论,这很符合如今的教育理论。 尽管我知道该按照理论如何改掉自制力差这一恶习,但我相信理论和实际是有很长一段距离的,比王母划根钗子化成的银河最胖的部分的两端相距还远,这要归结于理论是实践的深度提炼物。我还想,在如今这么一个注重理论的社会,如果有某一细节在理论上找不到,该咋办?比如说我想知道如果一个人在无意中踩死了一只蚂蚁,找不到蚂蚁窝,那么此人应该把蚂蚁随便找个地儿埋了还是任其风化把养料赠给大地母亲?这根本毫无前例可援嘛。所以说呢,还是不要太相信理论得好。 既然目前没有办法改,那我就决定寻找一切痛苦的根源——过于追求完美——的起源。 我想到了哲学。哲学,这个词听起来酷吧。如果某人说他是哲学家,那我的第一印象是他绝对有病,但是病得很酷。如今我自诩为这么样的一个人。 我觉得,在很久很久以前——比我们听童话故事的long long ago还要ago——世界是空的。然后有一个神出现了——或者说是某种意志——他/她/它绝对是全智全能,在某一瞬间造就了远古的世界,而且不得不提的是,这个生物,也有像我一样的病——哦,不对,妈妈教育我,如果一个人出生比你早,你不能说他像你,要说你像他,尽管我觉得这两种说法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为了不误人子弟,我要改过来:我像那个生物有一样的病——过于追求完美。不过还好,这个生物寿命长,或者说它凌驾于时间空间之上永不消失,所以使得它能完成如此使命,造出了完美的世界——没有什么生物是有病的。但也许是因为他觉得,如果没有“缺憾”来衬托“完美”,就没有所谓的“完美”存在,所以,它又弄出理论上叫做“基因突变”的这么回事儿,让每种生物逐渐偏离原来的完美,于是生物生病了,当然人也有病。再然后在公元后一九九二年惊蛰当天上午十时四十五分三十二秒,局部构造反映出那个神的全智全能的我,伴随一声雷鸣,惊动了地里蛰伏的小虫子,带着病出生了。 我的使命是寻找人类病态的根源并竭尽全力将世界改造得完美。这也是我的终极梦想。 正如今何在先生说的:“也许每个人出生时都以为这个世界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时,他便开始长大了。”当时的我自诩为将改变世界的神,如此不可一世。所以我开始分析别人的病,认为除我之外大家都有病。当有一天我无奈地发现自己也病了时,我便开始长大了。 首先我想寻找我的病的根源。我的祖宗根里是没有病的。但我未能“出淤泥而不染”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相信是环境的影响。因为当时就是环境改变造成生物的基因突变的。
对病人有影响的二号及三号——我爸我妈(排名不分先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我认为是真理。 我自打出生就发现,我爸我妈对待我和对待别人不一样。我深感疑惑。佛说,“众生平等”。我爸我妈做不到“平等、博爱”,将来不想超度了?我深感疑惑。于是后来我才知道我的伟大祖国的公民信奉的是伟大的“马毛邓三”。 我爸我妈认为我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力求完美,达到满分。并有教条一句:不听话就要挨打。仅此一句就足以概括所有其他教条。我之所以把这句话写下来是希望你们牢记它并从中学习。 此教条一直影响我直到初三。因为叛逆期来了。我想出去闯荡。我知道要走一条和大家不同的路会很辛苦,但我不怕,我不悔。 而我爸我妈以培养八股人才为目标,适时并创新地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期我实现他们的梦想。 当然结果像很多“迷惘的一代”一样,我没有抗争到底——他们动摇了我。 他们教我如何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比较轻松地生存。当时的我太年幼,自以为才高八斗其实什么也不会,出去只有吃亏的份儿,还是乖乖念完书再说其它。 他们是对的。无数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他们是对的。 我始终觉得我爸我妈代表了社会的一个阶层。并且他们是最痛苦的一个阶层。他们犹如作文中的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继承了上一代的荣光,启迪着下一代,却被新生代的叛逆弄得愤怒而狼狈。 其实我是很想以我爸我妈为代表写一下社会的荒谬。无奈我始终不曾外出闯荡一番,社会经历少得可怜,我深表遗憾。对我的某些友人在儿时便表现出的出色的洞察力,我只能膜拜。 某天我突发奇想,如果我不曾存在过,那么所谓的“病”对我而言也就是不存在的,那么我也就不必如此大费周折了。于是我跟我妈说,你为什么一定要生下我。她楞了,很委屈。我后悔我问了她。我知道我的话很伤人心。没有一个孩子有权利责问父母为什么生下他。 爸、妈,其实我…… 结论:我追求完美的理念始于我爸我妈从小对我的教育。主要体现于教育我追求满分、做好孩子、努力圆梦、达到完美人生。但至于“太过”一词,仍未找到起源。 对病人有影响的四号至N号——友人若干 据说老师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但我的老师给我的教育与父母给的不相上下,所以一笔带过。这不是说我不尊师,而是说我尊师如尊父母。但其他同学就不一样。一定有一些同学的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是不同的,所以也就是说,我只要能分析出这些同学对我的影响,就可以间接分析出其他许多老师和许多大人对我的影响了。分析开始。 A友貌美,但并不因此蔑视丑人。原因很简单:荷花再美,也要有绿叶扶持。 A友九年级时先后与不下10人陷入爱河。高一结束时,成熟了很多。答曰:恋爱使人成熟。于是我说,我也要恋爱。虽然说我今后的花儿现在连种儿都没撒。答曰:拉倒吧你,这种事情还是没有的好。我不解。其实还是经历过才知道的对吧。 关键字:恋爱
B友喜花钱。同学录中有一栏“最擅长的事情”她填了“花钱”。当然不是说她会理财。会花钱和会理财我认为是两码事。 B友的零花钱几乎是全军覆没在手链上。她以每周一条的速度更新着。倒不是因为喜新厌旧,纯粹是因为她是破坏大王,喜欢在欣赏够美好的东西之后将之毁于一旦,享受那种带点“犯罪”性质的兴奋感、愉悦感和成就感。 关键字:毁灭
C友喜买头饰。早晨梳一次头发,扎一种发带,中午再梳一次头发,换一种头饰,换一次发型,并能保证如此换来换去在一个月之内不重样儿。问: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给谁看哪?答曰:为了摆脱被你怀疑陷入爱河的嫌疑,我承认我自恋。 关键字:自恋
D友为一单亲家庭。于是我们对待她时特别小心,唯恐无意间伤害了她。她已习惯了在同情中生活,总有人安慰她。然后D友再也不能迈出一步前进,习惯了每天生活在阴影之中了。 其实开始是D的爸妈病了,不是她病了。现在她爸妈病好了,她却病了。 关键字:家庭
E友是双重人格。尽管很多人都有两面性,并且平时只表现一面,受刺激之后才会表现另一面。此人的两面性变化极快。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现在就大雨倾盆。我不能说我更喜欢哪一面,毕竟正是这双面,才构成了独特的她。 E却常说自己在矛盾的两边找不到平衡点。他不知道今后他会以怎样的姿态生活。我说我也不知道。他说我们还是不同的。他说他自己都不懂他,仿佛他不是他。 关键字:矛盾
F友是很正常的一个孩子。勤奋刻苦,乐于助人。后来偶然一天,她哭着说,她是为了让别人喜欢她而那样做,她只是为了让别人喜欢她,而不是为了别人着想而帮别人。我安慰她说,很正常啊,毕竟大家不是为了别人而活,大家都是为了自己呀。 关键字:别人
G友明明是女生,却喜武侠小说。金庸古龙读了个遍,深有感悟。之后便宁静寡欲,自有一番隐者风度。换言之,她早熟。 其实也不是说早熟有什么不好,但我总觉得,一个人在一个年龄段,还是做这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比较好。所以我不是很赞同过早饱尝人生百态、看破红尘。 关键字:成熟
H友很安静,但说起话来话锋逼人,颇有些“我看透你了”的感觉。我深有感触。某次看了他一眼,顿觉……这一段描述应该与茨威格描写的托尔斯泰的眼睛相似。总之就是他一眼把你心里所有想法都看了个透。虽说之前并不是很相信有如此少年存在。天才,纯粹就是一天才。但成绩却一般,也没有什么上进心。我只能感慨这又是一个方仲永。 关键字:天才
I友叛逆期过得风风火火。他与我班一女生爱得死去活来。老师家长得知后,断绝二人来往。他便在左胳膊左手背上用刻刀刻满了那女生的名字,刻得时候惨不忍睹,我只看了一眼,就感觉揪心。问之何苦,答曰:爽。带着一抹很是嗜血的笑。 后来呢,他在一节自习课下课后用醒目灌了几十片安眠药。被周围的我们发现后当场抢下。何苦呢。我只是说。他笑,那笑的意思分明是说:你不懂。 在后来,我不知道他如何。只知道那个女生,他那样痴情,不值得。 又或许,旁人都不知,只有当事人才能知晓那份心情? 关键字:痴人
J友总是表现得很勤奋,但成绩只是中上游。起初以为她是不懂方法。当有一天我走近她,在她没有什么准备的情况下和她度了一个周末后,我发现,她不过是在家长老师同学面前装勤奋而已,背后不知道玩儿了多少。 K友相反。不喜欢被人说“勤奋”,于是当我们的面儿玩儿,背着学得比谁都带劲儿。这又是何必呢。 关键字:虚伪
想起之前和G友说过,有时候我希望和你一样,能早早看破红尘,宁静寡欲。她说…… H也曾主动和我说过…… 我知道我也曾经想成为别人。我也曾经在意别人的想法。 这口气俨然一个“过来人”。 我只觉得自己还没有走完。
目睹了太多的人的不完美,看到他们的优缺,我希望自己完美,非常希望。我知道我一直都在努力,也一直都为自己的太细心而痛苦着。似乎是应了某一个理论,那个理论说:如果你在潜意识中把你认为对的重复八遍以上,你就会认为它是真理。所以我把“完美”重复了N遍之后,就认定自己必须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才“太过”了吧。 但找到这个答案后,我又开始思索其它的事情。比如说,我为什么要那么认真。 我努力使自己放松。
曾经想学心理。总觉得能了解别人把别人的想法玩弄于股掌之间实在是厉害。后来觉得我想学的原因不过是想哗众取宠罢了。我知道我病的不轻,其实他们也一样病的不轻。即使我学了心理,也不一定就能把他们引上正确的轨道。再说,何谓“正确的轨道”呢?何谓“正确”呢? 于是我释然。自己做自己吧。改变不了什么就顺其自然吧——虽然没有人规定什么是“自然”。如果当时基因不突变,也就没有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了吧。 于是我们只能说,我们要“病并快乐着”。 而世界,不经意间已被我们改变,就像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