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成为一名失败的博士生
如果你想顺利博士毕业,那么请你不要做到以下几点。五年读博期间的血泪教训,都写在这里了。
写在前面:
如果你在考虑 “我要不要读博”,我的建议是:不要读。
为什么?
因为读博只适合有执念的人。无论是科研的执念,还是拿文凭的执念。无执念者,不能成也。
适合读博的人(有执念的人),早就知道自己要读博了,根本不会问“我要不要读博”这种问题。
关于作者:
本人今年刚刚博士毕业。五年读博期间习得的血泪教训,都写在这里了。
本文适合读者:
在申请博士项目的学生,马上要开始读博的新生,博士在读生。尤其适用于北美 PhD 学生。
你已经信念坚定地要读博了。为了拿到博士学位,你决心好好学习,认真做科研,按时毕业。
这决心很好,但是你可能会犯以下错误。以下这些错误,都会使你的读博过程不那么顺利。
如果你想顺利博士毕业,那么请你不要做到以下几点。
0. 选一个糟糕的导师
噩梦中的噩梦。你的读博年限从正常的3-5年飙升至6年及以上。请做好7年毕业的心理准备。
不仅是时间长,而且你读博期间很可能,有很多年,都没有钱。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比7年毕业都可怕。糟糕的导师没有钱 / 有钱却不给你 (Research Assistantship,简称 RA),你只能靠助教经费 (Teaching Assistantship,简称TA / Graduate Assistantship,简称GA) 生活。即使是系里/研究生院给你几年助教经费支持,你最后也不受系里/研究生院待见,助教经费会优先拨给其他新来的博士生,而不是你。
而且你读博期间的几乎每一天,都非常不快乐。
糟糕的导师,带给你时间、金钱、心理上的三重打击。在这种打击下,你能顺利毕业的概率非常低。除非你心理非常强大而且家里有钱。
你几乎必然 退学 / 拿硕士文凭走人,或者 换导师 / 换学校 / 换专业。(这几个出路都很好,只是费点功夫。)
如有需要,我再单独另写一篇 “如何选择博士生导师”。(这篇文章在路上。)
1. 过分关注学业成绩
4.0/4.0 的 GPA 当然是很抢眼了。但是,然后呢?
除了可以在简历里提一嘴 “GPA: 4.0/4.0”,没有任何用处。
顶多还可以靠高 GPA 加入 honor society(荣誉学会)。说到 honor society, 你拿到邀请信、完成了加入流程、拍了照、合了影。你加入了就会发现,里面几乎全是本科生。只有本科生才关注这种东西。除了能在简历里提一嘴 “Member of xxx honor society”,没有任何用处。醒醒!(而且加入这种 honor society 还要交会费,纯浪费钱。)
没人在意你读博期间的 GPA 有多少,真的没有。用人单位不在意,连你爸妈都不在意(你爸妈只会在意你能不能毕业、什么时候毕业)。
甚至如果你的 GPA 太高,你的导师会警告你。因为你的时间都浪费在学科成绩上了,挤压了你宝贵的科研时间。
你的 GPA,其实只需要比 毕业要求的最低GPA 或者 RA/TA/GA要求的最低GPA 稍微高一点。多一分浪费,少一分犯罪。比如我们学校的毕业要求最低 GPA 是 3.0,RA/TA/GA 最低 GPA 3.2,也就是说,我平均每科考到百分制的85分就可以了。如果某科不小心考得很好,那我其他科就不用浪费时间复习了。
2. 上一堆跟科研无关的课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就是想学点别的啊,反正也有 RA/TA 经费支持,上课又不花钱,为什么不上呢。
是,学其他东西是很好,但你也知道,指望上课学东西,其实学不到太多东西。
而且,怎样才算是真的学会了一样东西呢?是你的输出。你上了跟你的科研无关的课,你没有输出(论文/项目),上了就等于没上。没人知道,也没人在意,除了让你自我感觉良好。你最后也不是拿着你的成绩单去找工作、跟人家用人单位说“看,我上过这个课和那个课”的。
如果你抱定决心非要在你的毕业要求和科研相关以外的领域上其他课,请以拿硕士文凭甚至博士文凭为导向,系统性地学习。不要今天去上日语课,明天去上建筑课。什么都知道一点,等于什么都不知道。
3. 看太多 paper
你说前几条你都明白,但这条是怎么回事啊。多看 paper 还不好吗。
不好。
因为你看多了就抓不住方向。这也想做,那也想做,就做不好。
前期可以泛读很多 paper,但中后期就要抓住核心的两三篇,看懂,搞得透透的,在它们的基础上做你想做的研究。
每一篇论文,都有最核心的几篇参考文献。你的论文也应该是这样。
4. 完美主义 / 拖延
完美主义和拖延是相辅相成的。拖延总爱用完美主义做借口,完美主义势必造成拖延。
总是想等到“最好的时机”再开始,就永远开始不了。
想写一篇很厉害的论文,想被顶刊接收,这样的出发点很好,但反而会阻止你写出一篇好论文。
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动手写吧。哪怕刚开始写得跟屎一样。
先把草稿写出来,哪怕语法不通,哪怕字句不顺,哪怕结构上缺胳膊断腿。先写出来,然后一遍一遍地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你看的那些好论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千淬百炼出来的。你的论文也应该是这样。
5. 过度关注“什么时候毕业”
博士生朋友们聊天,话题榜前三,一定有“什么时候毕业”/“什么时候考 prelim 啊” 等毕业进度相关问题。
说得好像5年时间熬到了就可以毕业一样。
说得好像踩着系里要求的 上完课 / qualifying/preliminary exam (博士生资格考) / proposal (开题报告) / progress meeting (中期检查) / defense (毕业答辩)这些时间节点,一个一个完成,就可以毕业了一样。
不要关注这些虚的。
你什么时候写完了三篇论文,你什么时候就可以毕业。
不同学校不同系的要求大同小异,博士毕业论文要求基本都是三篇论文的量。
(有些系/有些导师比较特殊,一篇,甚至一篇都没有,就可以毕业。有利有弊。篇幅所限,暂且不表。)
你早早写完,你就可以早早毕业。你拖着不写,你就毕不了业。就是这么直白。
我导师跟我讲,你把你写好的三篇论文装订成册,就是你的毕业论文。(当然了这只是说说。实际操作过程中你还得重新写一下第一章 Introduction, 整合文献回顾,写摘要,调格式。从头到尾梳理一遍,也得费两周功夫。)
你毕业论文搞好了,你就随时可以答辩走人。你的 committee 不可能不让你通过。
毕业,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
6. 只关注于发表论文
你问,怎么刚说完“发表三篇论文等于博士毕业”,就开始说不要关注于发表论文了?
发表论文只是一个结果。你要关注的是做科研的过程。
甚至发表哪方面的论文也不是那么重要。你做的东西更偏理论还是更偏实际,你做的科研领域是 ABC 还是 DEF,你现在的研究兴趣是 X 还是 Y……没那么重要。
所以别问 “xxx 这个老师的研究方向怎么样” / “我做这个课题好不好发文章 / 好不好毕业 / 好不好找工作” 之类的问题了。
重要的是读博过程对你的训练。这种训练的过程才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7. 在无意义感中无法自拔
“我的论文/项目/科研完全没有意义。”
要是你自己都信了,那看来你的论文/项目/科研确实是“没有意义”。
但是有“意义”的从来都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或许存在本身,就毫无意义可言。”
那么,在本身就毫无意义的存在里寻求意义感的人,脑子一定有问题。(梗:“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
遇到这种怀疑人生的时刻,多想无益。
少想虚的(你也想不出什么的),多做实事(哪怕是洗衣服和逛超市),挺住就是胜利。
8. 害怕犯错误
不要害怕犯错误,大胆试错。
别听别人胡说八道(当然也包括在说这句话的我),犯错成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
犯了错误不要怕,勇敢纠正。
错了就错了,知错就改就可以了。
我第一篇论文投稿的前一天晚上,突然发现自己代码有一段写错了。连夜重新跑程序。好在不影响结论。我第二篇论文投稿前几周,突然发现自己代码和实验案例是不一致的。连着好几周都在修正错误。
我导师读书的时候,也曾连夜改错。
我们已经算是幸运的。有不少博士生和科研工作者,还经历过提交论文之后才发现错误、不得不撤稿的状况。
就连通过 peer review (同行评议)发表出来的论文,也有 typo. 我看论文的时候经常发现拼写和语法错误,偶尔还能发现公式写错,甚至发现文中提的方法本身就完全不对。
科研工作更是充满了后人纠正前人的错误的情况。
没有人想犯错误。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错误往往是无法避免的。
发现错误,处理错误,反思错误,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就可以了。
你也只是刚刚成为博士生。你还有整个的一生去进步。
初来乍到,请世界多多指教。
9. 活在想象的世界里
包括但不限于:高估犯错误的严重性,高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高估自己的自控力,高估身处环境的稳定性,高估合作者的靠谱程度,低估科研问题的复杂度,低估项目完成时间。
校对你看世界的角度,调整认知偏差。
不要为那些尚不存在的问题焦虑,比如“考清华还是考北大”(先考到高分再说),比如“我是去学术界还是工业界”(先拿到一个工业界的 offer 再说)。
那些都是你对远方的想象,不是你眼前正在经历的 / 握在手里的 现实。
10. 和别人比较
不要再这样了好吗。
每个人的进度不一样。读博进度,科研进度,智力进度,情感进度……所有的人生进度,统统都不一样。
你哪个维度都不该跟别人比,也没法跟别人比。
“他/她科研做得那么差劲,都能博士毕业。” —— 他/她是他/她,你是你。不要抱侥幸心理。
“他/她太厉害了,论文被顶刊接收,还找到名校教职。我大概是不行的。” —— 他/她是他/她,你是你。见贤思齐,慢慢来。
“他/她太聪明了,我怕是一辈子也赶不上了。” —— 赶不上就赶不上,人生不会就此完结。
“他/她读博期间婚也结了 / 娃也生了,只有我在白白浪费时间。” —— 不存在“浪费时间”这种概念。
“他/她 quit PhD 了,真是英明的决定,人家现在年薪都xx万了。” —— 想想你的读博执念,看看它还在不在。无论你接下来做什么决定,都是对你而言最好的决定。
关注你自己。关注你自己真正想得到的。日积月累,心无旁骛地做事吧。
感谢阅读。祝你旅途愉快。
扩展阅读:(感谢豆友@ 阿加西斯特朗 补充)
10 easy ways to fail a Ph.D. 作者 Matthew Might 是 University of Alabama Birmingham 的一名教授,指导过数十名硕士和博士生。本文中他从导师的角度,总结了博士生们没能顺利毕业的10个最重要的原因。